邯郸旅游切换城市

㕵㕵㕵 9人已点评  查看地图

您的位置:邯郸旅游网 > 邯郸简介

邯郸简介

    自然地理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地处北纬36°21’--44’,东经114°03’--40’之间,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总人口849.9万人,辖19个县(市)区。

    邯郸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拨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属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3.8度,降水量平均550毫米左右,无霜期180-200天。

    邯郸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水土丰饶,物产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素有“冀南粮仓”、“冀南棉海”美誉。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可观,主要有铁、煤、石灰石、铝土矿、金、铜、伴生钴、锰、黄铁矿、石墨、耐火粘土、硅灰石等29种矿产,其中已开发20种。全市矿石总产量2969.35万吨,其中煤炭1595.3万吨、铁矿石466.93万吨、其他非金属矿967.12万吨,年矿产品总量价值34.62亿元。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现有名胜古迹500多处,主要古迹和游览景点有武灵丛台、黄梁梦吕仙祠、娲皇宫以及响堂山石窟等,还有新开发的长寿村、京娘湖、武当山等民俗风景区。

    邯郸的资源、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是中原经济技术协作区的中心城市。西部山川秀美,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东部平原盛产各种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素有“冀南粮仓、棉海”之称。邯郸交通发达,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横贯南北,邯长、邯济铁路,309国道沟通东西,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邯郸市市内交通拥有线路47条,线网总长度3001公里,年客运量5300万人次,年运营里程2500万公里;营造了以城市商业购物中心为转乘枢纽,以沟通闪干道和新老居民区、行政区,贯通大街小巷的城市市区公交线网,极大地方便了市内乘客乘车。邯郸机场正在扩建之中。

    历史文化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邯郸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见于史籍,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磁山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磁山文化”。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雄踞中原,为战国七雄之一。它将中原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为一体,构筑了赵文化豪放粗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调。汉代末期,曹操攻下邺城后,修城扩地,使其成为北方军事和政治中心。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唐朝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又晋升为京都开封的陪都。由此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伴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邯郸再度复兴,使冀南的区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郸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邯郸真正走向复兴,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党政府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邯郸市委、市政府把加强文化建设列为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分,做出了《关于振兴邯郸市文化事业的决定》。并采取有效措施,使邯郸文化事业出现了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

    邯郸历史悠久,留下丰富的文化底蕴,主要有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磁山文化遗址。邯郸还是全国著名的成语之乡,拥有许多历史典故。革命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址。

    国民经济

    邯郸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现辖四区、一市、十四县。四区为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一市为武安市;十四县为邯郸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肥乡县、永年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曲周县、魏县、馆陶县。全市共有214个乡镇、5403个行政村。

    邯郸经过多年的发展,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进展,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工业基础日益雄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拓展“四项”重点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经测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887元,比上年增长13.6%。

    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488.4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23.1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4.5:51.8:33.7调整为13.3:52.2:34.5。

    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所有制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36.5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3%;实交税金30.1亿元,增长65.5%,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到32.6%。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大需求共同正向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增幅比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投资重点集中于工业和住宅两个方面。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3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9.0%;全年完成住宅投资66.5亿元,增长25.8%,住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9.2%。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203.8亿元,增长35.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6.6%,多元化投资格局日渐成熟。 

    消费市场热点比较突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食品、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等四个方面。食品方面的支出增长5.7%;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增长53.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10.9%;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增长16.6%。

    出口比上年翻了一番。2004年,全市出口总值达到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0.7%,其中钢材产品出口1.3亿美元,增长149%,依然占据出口主体地位。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4%,比上年上涨5.4%,其中城市上涨5.9%,农村上涨4.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5.7%,上涨5.7%。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92.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8.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增长34.7%。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为7.4亿元和5.2亿元,分别增长53.9%和28.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3.7亿元,增长31.8%。

    2004年,全市企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9.3点,企业景气指数128.2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1.4点。生产总量、盈利、货款拖欠指标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36.8点、133.7点和112.2点,分别提高5.1点、11.2点和14.9点,并运行在景气区间。

    2004年,市开发区实现了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呈高速增长态势,经济总量明显提升。实现生产总值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倍;总产值13.27亿元,增长1.95倍;三次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72亿元,增长1.92倍,其中工业销售收入13.59亿元,增长1.23倍;实际进区内资15.31亿元,增长1.74倍;实际到位外资614万美元,增长7.19倍;出口总值2181万美元,增长4.76倍;利润总额4268万元,增长1.84倍;全部财政收入5513万元,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9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省市计划任务,在省商务厅对32个省级开发区的综合评价中,市高开区各项经济指标的增幅排名第一位,综合实力列第15位,基本步入“滚动开发、良性发展”的轨道。

    道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年内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区路网加快建设进度,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30.2%。年末,全市交通运输线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979公里,高速公路达到85公里。青红高速邯郸段、魏峰线(临漳-魏县)、邯大线成安段、永河线邯郸段,以及市内主城区中华大街改造、东柳林大街、邯钢路、岭南路、学院北路、北仓路、前进大街等翻新改造进展顺利。年内,新增城市道路面积85万平方米,截止2004年底,市区城市道路总长度882公里,总面积达1658万平方米。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干线路为骨干、路网为联络线、县乡路为支脉的放射形交通网络。

    2004年,我市环保工作围绕“蓝天、碧水、生态、宁静”四大工程,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完成重点污染治理项目50个,年可削减烟(粉)尘1.76万吨、二氧化硫3000余吨,化学需氧量200吨。拆除环境敏感区燃煤大灶1545座、燃煤小锅炉92台,治理饭店油烟327家,居民楼下饭店改业、搬迁126家,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查处,重污染小企业得到彻底取缔,工业企业稳定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沁河实现还清目标,滏阳河下游水质好于往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252天,比上年增加了40天,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城市年内完成了沁河清淤、医疗卫生焚烧厂、峰峰郭庄污水处理厂建设,西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用,市容市貌得到有效改观,店外经营得到有效治理,早夜市得到有序控制,非法小广告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30万吨/日,垃圾卫生填埋厂处理能力1200吨/日,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全面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年内全面启动环城林带绿化、积极推进“两湖”、“两河”、“两园”建设,完成了2个广场、13个游园、3个出入市口的绿化建设,实施了联纺西路、前进大街等道路绿化,新增改造绿地196万平方米,植树290万株,实施立体绿化7.9万延长米。年末,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建成区绿地率达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5平方米。

    城市公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内,新开线路15条,调整线路30条,线路总数达77条。年末,全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网长度526公里,新增12公里;新增公交车辆125标台,较上年增长12%;年运送乘客9691万人次;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4613辆。

    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能力继续提高。市区全年供水总量20113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5101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度1374公里,供水普及率100%;供气管线长度598公里,用气人口119万人,燃气普及率85.76%;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52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993万平方米。

    2004年,全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粮食直补、减少农业税等一系列扶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又逢日照充足、雨水适中、自然灾害较小和我市粮食品种优化程度提高等有利因素,使我市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测算,全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完成增加值125亿元,增长7%,为1999年以来最高增幅。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畜牧养殖业稳中有增。全年猪、羊出栏分别为496.6万头和311.7万只,分别增长10.6%和7.3%;肉类总产量59.5万吨,增长9.6%;禽蛋产量96.3万吨,增长5.0%;牛奶产量6.4万吨,增长30.9%。二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2004年,我市进一步强化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使种植业呈现多元协调发展态势;产业化总量扩大、经营率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73.4万公顷和395.8万吨,分别增长3.1%和9.0%,粮食播种面积改变了连续4年负增长的趋势;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1.2万公顷和12.2万吨,分别增长5.7%和31.2%;蔬菜播种面积12.3万公顷,总产量598.6万吨,播种面积下降1.6%,总产量增长5.6%。预计全市产业化总量达138亿元,增长51.6%;产业化率达到40.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增加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3万公顷,年末拥有机电井9.8万眼。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8%。

    2004年,我市工业企业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加快调整,确保了全市工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进一步好转。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30.56亿元,增长25.8%,为1978年以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695.96亿元,增长21.6%;国有控股企业完成533.34亿元,增长14.6%;重工业完成750.52亿元,增长27.4%。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工业系统加大挖潜改造力度,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48.5亿元,增长1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9.9亿元,增长23.5%;实现利税98.2亿元,增长26.8%;实现利润50.2亿元,增长26.9%。三是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洗精煤、生铁、钢、轴承、塑料制品、白酒、烧碱、水泥分别达到2086万吨、963万吨、1246万吨、1244万吨、5.22万套、3.7万吨、44327千升、5.22万吨和711万吨,分别增长16.2%、14.9%、22.1%、31.5%、83.8%、6.6%、1.8%、12.8%和25.7%。四是主要工业企业拉动力强。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煤炭等行业改造步伐加快,龙型效应显现,邯钢、邯邢冶金矿山局、峰峰集团等主要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年内,仅三家大企业就实现利税32.7亿元,增长38.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2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住宅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增加值39.93亿元,增长15.3%。建筑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4089元/人,增长17.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29.4亿元,比上年增长35.4%。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迅速扩展。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货运总量10508.6万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铁路运输2380.6万吨, 增长2.2%,公路运输8128万吨,增长10.2%;全年旅客运输量1168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其中,铁路439.9万人次,增长21.4%,公路11248万人次,增长19.2%。

    多元化业态促进商业繁荣。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78亿元,增长16.3%,增幅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127.6亿元,增长17.1%;农村市场零售额145.2亿元,增长15.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值87.7亿元,增长48.6%。国际连锁店肯德基、麦当劳、国内连锁店上海联华、省内连锁店保龙仓、北国商城与市内连锁店美食林、樱花等企业与大型综合性百货商场新世纪以及各类中小型专卖店共同促进新型商业业态蓬勃发展。

    金融保险业和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全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6.2亿元,比年初新增140.4亿元,比年初增长19.9%。其中企业和城乡储蓄新增存款分别增长42.4%和14.9%。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大。各项贷款余额594.1亿元,比年初新增59.6亿元,增长11.1%,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农业、私营企业及个体和乡镇企业短期贷款分别增长16.2%、101.8%和8%;中长期贷款增长29.8%。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基本平衡,截至12月末,全市现金收入2249.9亿元,增长31.1%,现金支出2293.3亿元,增长31.6%,现金净投放43.4亿元,比上年增长66.9%。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0亿元,增长53.7%;人身险保费收入14.9亿元,增长12.4%。

    证券市场交易活跃。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66.6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股票成交额6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全市发行A股上市企业4家。截止2004年底,全市在沪、深两市登记的股民已达81299人,其中本年新增2991人。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4亿元,增长18.1%,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7%。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达328.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7.8万平方米,销售60.9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0.1亿元,下降22.5%。房地产开发热点是商品住宅。全年商品住宅投资20.2亿元,增长22.2%,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达到86.4%。商品住宅施工面积299.1万平方米,增长6.2%;竣工面积69.5万平方米,下降38.2%。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海关统计,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值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9%。其中:进口总值4.4亿美元,出口总值2.8亿美元,分别增长106.2%和110.7%。对外贸易依存度由上年的3.7%提高到6.3%。

    对外服务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060万美元,年末在国外务工人数563人。

    来邯旅客继续增长,全年接待海外游客5602人次,比上年增长66.0%。旅游创汇收入196.26万美元,增长60.6%。国内旅游发展良好,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60万人次,增长90%。旅游业总收入35.19亿元人民币。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20家,客房2100间,客房年平均出租率50%。旅行社55家,其中,国际社1家。丛台公园和黄梁梦吕仙祠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 

    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3项,实际利用外资134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7%,其中客商直接投资10640万美元,增长61.2%,提高56.9个百分点。全市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3个,新批合同外资额12992万美元。

    年末,全市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数量达到29.43万人,比上年增长29.9%。全年全市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06项,有98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邯郸钢铁集团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创新”和邯郸市农科院的“高产稳产抗倒抗病冬小麦新品种邯4564选育及应用”2个项目获得河北省省长特别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50%;申报国家专利566项,授权371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23%。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招生9.96万人,初中招生19.9万人,高中招生5.3万人。现有幼儿园436所,在园幼儿12.5万人,专任教师2335人;小学3436所,在校生76.7万人,专任教师4.0万人;普通中学595所,在校生76.9万人,专任教师3.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4%,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54%,万人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70人,比上年增加24人,创历史最好水平。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高考39200名考生中上线总人数达到32405人,上线率82.67%,文、理类本科一二批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1159人,增长率达24.4%,高于全省12.1%的平均增长水平。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生4.0万人,专任教师2331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全年职业学校共招生1.8万人,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1.6万人的招生任务。职教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对口升学再创佳绩,参加考试的3183名考生中达省定专科分数线以上人数2740人,上线率94.9%,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人教育围绕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农业从业人员56.5万人次,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2004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12个,总藏书94.6万册;群众文化艺术馆20个,举办展览189次,组织文艺活动890次。在省以上艺术大赛和文艺创作评比中,获各种奖励73项。文物保护、开发、利用有了新进展。全市拥有文物机构17个,文物藏品34918件。目前省考古队已进入赵王城工地,正在利用遥感、遥测等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勘探工作;赵王陵的2号陵5号车马坑的坚固性保护棚已完工;大名故城遗址调查、响堂山石窟防渗加固工程以及邺城北朝佛寺塔基的进一步清理工作正在进行。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截止2004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2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97%;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4座,其中1千瓦以上的有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92%,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494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总数达到28.75万户。全年电台共在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83篇(件),居全省第三;电视台上稿245篇,其中中央台采用30篇,居全省第一。

    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年末医院总床位19525张,执业医师8680人,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26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01人。

    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从2001年开始,全市进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城镇职工分步实施。2004年是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第四年,年末实际参保人数达到52.9万人,约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50.3%。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站工作已完成规划的65%,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通过验收。

    2004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40万人。全年组织15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北省各项比赛,共获得金牌37.5枚、银牌58.5枚和铜牌69.5枚。全市拥有体育场4个;室外游泳场35个;运动场30个。

    人口总量得到控制,常住人口缓慢增长。全市年末总人口863.35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73%。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27‰,比上年增加1.3个千分点;死亡率4.71‰,比上年增加0.6个千分点。

    全市积极开辟就业渠道,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4年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8254个,完成计划的208%;新增就业人数67641人;全市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6834个;通过再就业援助、政策扶持和多渠道分流安置,有2751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完成计划的144%,其中:安置“4050”大龄下岗失业人员3625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足额发放,保障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控制在省控制指标4.7%以内。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得到巩固。

    全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6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5503元,增长7.2%;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36.3%。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1565元,增长15.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34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643元,增长18.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7%。

    2004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积692.9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竣工18.4万平方米。城市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2.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29.1平方米。

邯郸特产

丛台大曲: 邯郸酒厂在“丛台大曲”的基础上酿制的丝台酒,以优质高梁为主要原料。经土质老窖低温发酵酿制,具有无色透明、酒香浓郁、入口绵软、落口甜净、回味长久的特点。丛台大曲1979年8月荣获国家优质酒的称号;丛台酒现已列为河北名酒。
邯郸旅游:
成安县旅游 磁县旅游 大名县旅游 肥乡县旅游 馆陶县旅游 广平县旅游 邯郸市旅游 邯郸县旅游 鸡泽县旅游 临漳县旅游 邱县旅游 曲周县旅游 涉县旅游 魏县旅游 武安市旅游 永年县旅游
河北旅游:
石家庄旅游 承德旅游 唐山旅游 沧州旅游 邯郸旅游 秦皇岛旅游 张家口旅游 保定旅游 邢台旅游 廊坊旅游 衡水旅游